其他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法科校友论坛

2017-10-23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成功举办第二届法科校友论坛

——百年上财 卅载法学 

法学院3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

百年上财,卅载法学。在上海财经大学法科教育三十年之际,2017年10月21日下午,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以“法学人才培养与法经融合的知识结构”为主题的第二届法科校友论坛在武川路校区创业实训中心一楼报告厅成功举行。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法学院党委书记、法学院校友会会长周杰普,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宋晓燕以及法学院各届校友、在校师生出席论坛。

法学院1991届经济法班校友、广东美的地产发展集团总裁赫恒乐,1992届经济法班校友、极星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亚平,1997届经济法班校友、中信证券医疗健康行业负责人、保荐代表人程杰,1997届经济法班校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审判长孟猛,2001届国际经济法班校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高级法律顾问杜波,1999届国际经济法班、2002届经济法学硕士校友、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土豆事业群法务总监唐棣,2013届在职法硕上海班校友,君澜律师事务所股东合伙人、执行监事李曼蔺等七位优秀校友受邀出席论坛,就“法学人才培养与法经融合的知识结构”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本次论坛由法学院1992届经济法班校友国浩律师(福州)事务所合伙人、监事马耀主持。

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宋晓燕教授首先向参会校友报告了校友会的工作成果。自2017年5月21日法学院校友会成立以来,积极联络校友,迅速建立了校友联系网络,重视“一会一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法科校友论坛”这一品牌,致力于将法学院校友会建设成为促进校友职业发展的职业共同体。对于法学院校友会接下来的发展,宋晓燕教授表示,学院将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做好校友的组织建设工作,根据法学院校友实际情况建立建全校友组织机构;做好法学院校友会品牌建设,持续办好法科校友论坛;做好校友的联络工作和拜访工作,营造校友回馈母校氛围,争取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支持学院、学校发展。

在开放式论坛环节,受邀嘉宾围绕着“法学人才培养与法经融合的知识结构”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充分进行交流分享,各抒己见。真知灼见引起到场校友和在校师生的共鸣。

作为法科出身但跨行发展的杰出代表,赫恒乐、程杰和孙亚平三位校友讲述了法学知识对他们跨界发展给予的帮助,并分享了如何将自己的行业特点与法学知识融合的经验。

赫恒乐校友用“四个七年”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和职场经历,从在政府部门从事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工作到离开政府在美的从事企业法务工作,再到逐渐转向企业审计、企业经营工作,到达瓶颈期再选择学习深造,再到如今成为集团总裁。他表示,在这三十年的经历中,最令他感怀的还是在财大学习期间的初心,也是这份初心,使他坚守至今。法科出身,到现在从事经济行业,虽然转变很大,但不变的是在过往法学学习中积累的风险意识。在跨界从事经营之后,这种风险意识和直觉为他在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决策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谈及法学院学科的发展,他表示,与传统的“四院五系”相比,“法商融合”是我们法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既有具备法律底蕴的财经人才,又有具备财经底蕴的法律人才正是我们具有的差异化优势,因此,未来学院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这种差异化优势。

孙亚平校友表示,有法科背景的人从商,对事对物都更有自己的底线意识,也更加注重诚信,这对于从商者也是极为重要的。同时,结合美国的法律体系,他表示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也是中国法律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海财经大学美国校友会已成立,作为美国校友会副会长的孙亚平校友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法学院学子的身影,同时他表示非常愿意为法学院赴美深造发展的学子给予帮助。

程杰校友结合自己毕业后进入证券行业的工作经历,分享了法经融合对自己职业提升的重要意义。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强调了在当前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人工智能兴起等背景之下,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大,也要求更高。同时法经融合也是对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使我们能够在职业发展过程触碰到法律的底线时会更有自觉意识。程杰校友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在学校的时间,把握机会,提高专业素养。

孟猛校友作为法律人的典型,从事司法工作20年,分享了自己进入刑事审判领域的背景和经历。他以“小、快、灵”三字精炼地总结了上财法学院的特点。学院虽小,但更有助于师生间的密切联系,精英式教育模式具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专业更新快,求新快,求变快,而学生具有灵气,选择也更灵活,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但同时,法学院学生也要正视自己的短板所在,更加注重德法兼修、文理兼修。作为学生,加强学术学习,放眼世界,拓宽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在保持灵活的同时,要有踏实的干劲和定力,保持坚持和务实的状态。最后,孟猛校友用了“选择、胜任、坚持”三个词进行了总结,即选择自己的行业,要有高度,而胜任该行业需要有自己的积淀,要有厚度和深度,最后,要在自己的行业中坚持。

具有企业法务经历的杜波校友和唐棣校友就“企业法务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分享。

杜波校友介绍了自己国外求学、就职于律所再转到企业从事法务工作的经历,表示学习法律最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培养的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极具价值性。关于未来需要的人才特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更多的附加价值和策略性思考能力,非初级程序可替代,这类人才更具有发展潜力。目前市场对公司法务的要求也从“问题是什么”上升到了“如何解决问题”,更需要给出与公司战略、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可行性建议,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唐棣以“每个法务都是风控的导演”为题展开她的分享。她表示,对于企业法务而言,核心价值是如何在法律底线之上解决问题,没有足够财经知识对于企业法务的发展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需要法经理论和实务相结合,接受法经融合教育,掌握法律基础与实务的同时,要结合经济理论、实务积累和宏观经济背景的学习,这有利于在企业出现风险的时候通过计算风险收益从而做出决策。她对财大学生强大的适应性表示了赞赏,同时也对法学院未来的发展表达了愿景:希望法学院能够成为法经融合的达摩院,希望能够有卓有成效的企业法务实务培训,开拓互联网领域法务研究疆土。

李曼蔺校友表示“法经融合”针对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她介绍了英美日等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分享了自己对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现状的看法和感受,在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紧缺的市场环境下,具有法经融合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有着更强的竞争优势、较快的成长趋势和更大的成长空间,更受用人单位的信赖。在谈及法经融合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途径时,她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包括主修法律,辅修经济金融会计、双学位制度、联合学位制度,鼓励参与暑期实践、参加各类资格考试等。

嘉宾们的精彩分享也引发了场下的校友和在校生们的思考,在互动环节中,1988届经济法班校友、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总经理汤文锋也结合自己跨界考取中美两国CPA的职业经历,建议大家不要因为目前的专业而给自己的发展方向设太多的限制,她鼓励同学们遵循自己的兴趣,多花些时间,这样未来的道路选择会越来越多。在校生们也借此机会,与优秀校友们展开热烈互动。结合几位校友的创业经验,就“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建议”方面,几位校友取得一致意见,他们认为,创业之前需要扎实的基础以及对行业认知、人脉、资本的积累和优秀的创业团队,他们鼓励同学们先积累再创业。这也彰显了法科人的谨慎态度和风险意识。

最后,校长助理郑少华致闭幕词。他介绍了法学院为庆祝30年院庆而开展的包括国际化论坛、校友论坛、法律共同体论坛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并将此视为展示法学院砥砺奋进发展过程的载体。他认为,法经融合是法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财大体现出的比较优势,并对嘉宾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议表示认同。他说,素质教育远比职业教育更重要,打好博雅教育的基础,才能激发更大的可能性。就如何在法经融合方面做得更好,他希望法学院接下来能更多地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在法经融合的知识结构下为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提到法学院富有特色的“三化一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时,他表示,“学术化、职业化、专业化、复合型”这一模式的渐趋成熟仍然需要广大校友和在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他表示,校友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校友的经验对在校生十分宝贵,希望校友们常回家走走,回馈母校,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最后,郑少华教授表示,希望法学院能够继续完善法科校友论坛、法律职业发展论坛等品牌建设,使之成为校友与在校师生紧密联系的纽带,为构建上财法律共同体而努力。

本届法科校友论坛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供稿 | 曾月慧 庆书余      供图 | 段海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